招標投標文件數智化升級初探
隨著“互聯網+”招標采購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智能工具、服務或系統被研發出來,輔助甚至代替人完成大量工作。智能計算機程序逐漸成為電子招標投標文件的重要“讀者”,電子招標投標逐漸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由于PDF的設計初衷和根本目標并非是為了便于計算機傳遞、提取和處理數據,使其難以滿足智能程序的需要,難以繼續支撐電子招標投標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為此,本文提出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替代方案,使電子招標投標文件擺脫對PDF的依賴,可以采用任何能夠傳遞結構化數據的文件格式。文件格式的開放性,為電子招標投標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扎實的基礎和自由的空間。
一
引言
2013年2月,電子招標投標辦法發布,并于同年5月施行,正式宣告我國招標投標進入電子化時代。
電子招標投標的首要任務是將原來的紙質招標投標文件電子化,即將信息載體由物理介質轉換為電子信號,便于通過互聯網跨越空間限制,以光速傳遞信息。招標投標文件的電子化對電子招標投標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是一個在將紙質文件電子化的項目中發明的文件格式。PDF以其跨平臺、易閱讀、好打印和可驗證的特性,成為招標投標文件電子化的主力軍,為我國電子招標投標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二
PDF在電子招標投標中發揮的作用及問題
(一)助力電子招標投標蓬勃發展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其本意是說只有先破除壁壘,提高傳遞效率,才能有更好的發展。電子招標投標也不例外,如何提高電子招標投標過程中的信息傳遞效率,也就成為首要問題。這也是電子招標投標往往始于公告發布的根本原因。
在電子招標投標的過程中,需要傳遞的信息主要包括公告公示、招標投標文件、澄清變更、評標報告和中標通知書等。時至今日,人還是這些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使用方式還是閱讀。就閱讀而言,人們往往希望電子文件能夠和紙質文件一樣帶來好的體驗,所以在不同平臺上希望能夠保持字體、段落、布局和樣式一致。PDF在這方面的天然優勢,恰好匹配了這個需求,自然而然地成為傳遞電子文件的首選。
與面對面交接紙質文件不同,通過網絡傳遞文件時,難免會引起對文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的擔憂,大家希望拿到的文件沒有被篡改,不是偽造的。
在日常生活中,PDF閱讀器和編輯器分離的架構能夠帶來一種安全可信的感覺。由于編輯功能被布置在編輯器而非閱讀器中,給經常使用PDF閱讀器的用戶造成一種PDF本身不可編輯的錯覺。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對PDF的信任感。但是,僅此一點還難以讓PDF真正應用于電子招投標。電子招標投標要求的是真正的防篡改、防抵賴,而不是一種錯覺。
文件內容與電子簽名的一體化設計,讓PDF能夠很好地融合電子簽名技術,做到防篡改和防抵賴。在制作文件時,發送方使用CA證書對文件內容進行電子簽名,并將電子簽名附加在PDF文件中。接收方打開PDF文件時,PDF閱讀器會驗證文件內容和電子簽名是否一致,并以顯著的方式提示用戶。《電子簽名法》賦予的法律效力,讓經過電子簽名的PDF文件滿足了電子招標投標的要求。因此,經過電子簽名的PDF文件,廣泛應用于各電子招標投標交易平臺,對電子招標投標蓬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難以繼續推動數字化轉型
隨著招標投標行業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電子化,對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渴望逐漸激發出新的更高要求。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PDF難以繼續伴隨招標采購數字化發展。
一是PDF并非為數字化、智能化而生。PDF的終極使命是讓人們可以跨平臺交換、閱讀和打印文件的電子版。換句話說,PDF是為了方便人閱讀電子文件而生,而非數字化和智能化所需的承載和交換數據。
二是電子招標投標文件的內涵不斷延展。自招標誕生以來,招標投標文件一直有一個更通俗的別名——標書,因為任何一本招標投標文件被裝訂成“書”的樣子。長久以來,給人們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招標投標文件應該可以被打印出來或者印成一本書。然而,隨著電子招標投標的發展,電子招標投標文件早已擺脫了紙張,甚至閱讀的束縛。它所承載的內容早已突破了視覺的限制,任何形式的數據電文都可能作為招標投標文件的內容。一段音視頻、一個模型,甚至一個虛擬現實場景等,都可能會成為電子招標投標文件的一部分。
三是電子招標投標文件的受眾,正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逐漸由以人為主過渡到以計算機程序為主。無論是傳統紙質時代,還是電子化時代,招標投標文件的主要受眾一直不曾改變——都是人,所以PDF能夠很好地滿足當時的需求。然而,隨著電子招標投標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智能程序被研發出來,如智能評標輔助工具、智能清標輔助工具、智能檢查工具、智能風險預警工具、智能監督系統等,逐漸成為招標投標文件的重要用戶,從人的手上承接了大量工作。
四是智能服務需要的不僅僅是電子文件,而是精確的結構化數據。招標投標是一項法律要求非常嚴格的業務,對社會的影響巨大,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只有在精確的結構化數據基礎上,智能服務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否則,會給招標業務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三
區塊鏈為電子招標投標數字化保駕護航
(一)電子簽名是電子招標投標的可靠保證
在電子招標投標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除了全流程電子化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招標投標文件的數字化。關于數字化招標投標文件,首先要滿足的要求是具有法律效力。目前唯一的辦法是按照《電子簽名法》的要求,對招標投標文件的數據電文進行電子簽名。PDF之所以能夠廣泛應用于電子招標投標的根本原因是,能夠很好地融合電子簽名,而非其他特性。
只要滿足《電子簽名法》第五條對原件形式的要求,第六條對文件保存的要求,第八條對真實性的要求,第九條對發件人的要求,第十三條對可靠性的要求,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可靠電子簽名,與數據電文的格式無關。
擺脫PDF束縛的電子招標投標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于,如何應用替代技術高效滿足《電子簽名法》第十三條的要求,構造可靠的電子簽名與認證體系。即電子簽名制作數據用于電子簽名時,屬于電子簽名人專有;簽署時電子簽名制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簽署后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二)區塊鏈與電子簽名共同奠定電子招標投標數字化轉型基礎
通過溯源機制,區塊鏈實現了上鏈信息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打通了信任壁壘。結合電子簽名與加密技術,區塊鏈可以有效解決許多行業痛點問題,為電子招標投標數字化轉型發展掃清障礙。
1.在正常解密場景的應用
摒棄PDF之后的電子招標投標數字化總體思路是:①在文件編制工具中編制結構化的招標投標文件;②使用CA證書對招標投標文件進行電子簽名;③將附加電子簽名的招標投標文件數據指紋上鏈存證;④開評標系統,依靠區塊鏈驗證招標投標文件的真實性;⑤評標系統在各種智能服務的輔助下、從招標投標文件中精準提取結構化數據進行智能評標。
在接收文件的同時,投標文件編制工具、開標系統、評標系統等收件方要求發件方提供文件原文或密文的區塊鏈存證ID,用以驗證文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完成驗證后,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向用戶展示驗證結果。只有通過驗證的文件,才被允許進入后續處理流程。
結構化的文件內容,可以輕松地被解析程序提取出來,以任何直觀簡潔的形式展現給用戶或智能分析處理。
整個過程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在存證和協作方面的優勢,形成環環相扣的嚴密邏輯鏈條。一方面通過與CA緊密配合確保招標投標文件的真實性、不可被篡改性、不可抵賴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確保開評標系統和各種智能輔助工具可以精準地提取、展示和處理結構化數據,從而為大幅提升招標投標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奠定良好基礎。
2.在解密失敗補救場景的應用
借助由區塊鏈技術建立的信任機制,可以為投標文件解密失敗提供有效補救措施。
首先,在編制投標文件時同時生成加密的正式投標文件和解密失敗補救文件。出于安全的原因,將解密失敗補救文件拆成兩個部分:前十個字符,作為令牌,由投標人單獨記錄;其余內容,作為主體,隨同正式投標文件上鏈存證和遞交。同步將用開標系統CA證書公鑰加密后的解密失敗補救文件密鑰上鏈存證。
其次,在遞交投標文件時,投標文件編制工具同步向開標系統遞交加密的正式投標文件和解密失敗補救文件主體部分,以及兩個文件的區塊鏈存證ID。在沒有令牌和密鑰的情況下,開標系統即使拿到解密失敗補救文件主體部分,也無法打開,從而確保不會因解密失敗補救文件而提前泄露投標文件內容。
再次,在開標解密階段,一旦發生解密失敗的情況,開標系統允許投標人提供解密失敗補救文件密鑰區塊鏈存證ID和令牌。
最后,開標系統使用解密失敗補救文件密鑰區塊鏈存證ID,從區塊鏈獲得解密失敗補救文件的密鑰,將令牌與解密失敗補救文件主體部分組合成完整的解密失敗補救文件,使用密鑰解密補救文件,提取出正式的已電子簽名投標文件。
3.聯盟鏈促進全行業信任機制建設
區塊鏈之所以能夠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代表,不僅得益于防篡改技術,更重要的是去中心化的決策機制。簡單來說,節點越多、覆蓋面越廣的區塊鏈,篡改難度越大,越值得信任。
行業共建的聯盟區塊鏈遠比各個交易平臺自建的區塊鏈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更有利于各個市場主體互相協作,更有助于建立健全全行業的信任機制,營造誠實守信的營商環境。
四
結語
過去十年,由于產品目標和特性與電子招標投標發展需求相匹配,PDF對招投標的電子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電子招標投標逐步向數據化和智能化推進,承載和交換數據逐漸成為第一需要。PDF的產品目標與電子招標投標數字化轉型需求的分歧越來越大,導致PDF難以繼續支持電子招標投標轉型發展。
如果沒有精準數據的馴養,任何“強大”的智能算法,都不可能真正發揮威力。因此,數據結構化是電子招標投標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區塊鏈和電子簽名技術是安全、可靠、高效地傳遞結構化數據的基礎。擺脫PDF的束縛之后,區塊鏈和電子簽名技術為電子招標投標敞開了數字化轉型發展之門。
作者:金 星 陳 建
作者單位:國家能源集團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